溝通,往往發生在對自家人,變成最難的事情。

自從當了媽媽之後,我常常想起小時後的一些點滴,所謂「己所不欲勿施於人」,自己以前不喜歡父母對待的地方,警惕以後也不要如此對待下一代。

我個人認為,如果大家都知道一樣多的訊息,自然就會有一樣的認知,問題就在如何去分享各自的訊息。我小的時候,常常在學校碰到一些事情,不管是好笑的,還是覺得新鮮的事情,回家總想要講給媽媽聽,可是話還沒說完,常常得到的回應,就是:「人家我們以前哪有這樣…,妳們這樣不對喔…」等等逮到機會就要批判的話,一次兩次三次,我自然懶得再去自討沒趣,而自己也會沙盤推演,要去說些什麼,大概會得到什麼樣的回應,因此,愈來愈多的訊息,就自動擱置在自己這邊了。

而父母得到兒女愈少的訊息,就愈容易以自己的主觀,來認定這個人,當然愈容易不了解自己的小孩。常常不是可以看到,有行為偏差的小孩,家長居然什麼都不知道,妳好心跟她提點,反而還好心被雷ㄐ一ㄥ,因為她認為自己小孩什麼問題也沒有(選擇性認知),等到哪天東窗事發,再來早知如此何必當初。

為人父母,很容易自認為了解自己的小孩,更容易自認為自己什麼都對。不過說實話,我自己從小,也沒覺得誰真的了解我,也不認為父母什麼都對。一個人可以有很多面,在家有在家的一個樣子,可能在學校,在社團,甚至談戀愛、自組家庭之後,又有更多不同面相會發展出來,實在很難被歸類、判定。父母常常不自覺就給小孩貼標籤,認為這個小孩就是”那個”樣子,那很抱歉,小孩也懶得跟妳辯解,面對妳,自然就用妳期望他的樣子。「反正我怎麼做,爸媽還是都覺得我怎樣怎樣…」所以乾脆什麼都不講,然後繼續讓父母覺得自己都對,真是個惡性循環,好悲哀,不是嗎?

當然當人家爸媽的,總是會為小孩好,這一點是不容置疑的,不過如何在尊重小孩的決定(前提是要知道小孩要什麼),跟自己的期望(父母總希望為小孩鋪陳一條光明的道路)當中,取得一個平衡點,這就需要溝通的技巧跟藝術了。

孩子漸漸長大,有自己的主見跟想法,小時候管用的「斯巴達式」(要聽媽媽的話,媽媽說這樣就是這樣…)管教方式,就愈來愈不管用了。如何贏得小孩的心,願意分享生活點滴,願意說出自己的問題,這是一門終生學習的課程啊!



養寵物,就沒有這個溝通的問題吧...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chiuyuancha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5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