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一直很欣賞洪蘭教授的文章,對於她所主張的親子理念更是認同,最近看了這本「理應外合—讓孩子在開放尊重的生活文化中學習」,內心真是充滿無限感慨,不禁讓我一再回想起自己小時候所接受到的教育;現在當了媽媽,更憂心當今社會偏差的情形。

其中有一篇「奚落可以激發上進心?」,真是說到我的心裏去了,『很多父母都會採用激將法,奚落孩子,拿其他兄弟姐妹來比較,以激發孩子的上進心,這個方法也許有效…但是它的代價太大了…』『在父母眼中每個孩子都不應該分厚薄彼此,但就很多父母看不見自己孩子的長處,因為別人家的草比較綠,比來比去的結果是比掉孩子的自信心,也比掉了人生最珍貴的親子關係…』

台灣的父母,好像很喜歡在別人面前數落自己小孩的不是,說的好聽是「謙虛」,說難聽一點是「愛面子」。我想起當時在準備聯考的時候,其實也是有用功唸書(不然怎麼會考上大學?) 可是總是聽到我媽在跟別的親戚說:「我們家阿昭都不唸書!」散播我不唸書的形象,如果後來我真的沒考上,那就是「理所當然」;但如果考上,那我不就是「天才」了?家長就是愛面子在「萬一有唸書,結果沒考上=丟臉」,這在以考試為主的教育制度下,其實好像也不足為奇。但是父母只會看成績嗎?難道在成長的過程中,小孩沒有半點讓家長「肯定、欣賞」的優點跟長處,可以拿出來講嗎?更重要的是,父母這樣的身教,其實是一種教導小孩欺騙的行為。

昨天丁小寶的阿公來台北,晚上我們一起出去吃飯,隔壁桌來了一對母子,小孩四歲大,一屁股坐下來,那個媽媽就對著丁小寶說:「這個哥哥都不自己吃飯,都要人家餵!」然後就叫兒子跟丁小寶握手,兒子害羞不肯,媽媽又說:「你怎麼那麼小氣?你看人家妹妹這麼大方!」,之後上了菜,阿公跟那位媽媽,竟開始上演「比較」的戲碼了…
「妳看人家哥哥吃的那麼好,妳都沒在吃!一口吃那麼久,快點!」
「你看人家妹妹吃那麼大口,你吃那麼小口跟小鳥一樣…」
「妳看人家…,妳都沒有…」
「你看妹妹…,你都…」
在這個小哥哥來以前,丁小寶還自己乖乖端著碗拿筷子吃,我還覺得很值得嘉獎呢!怎麼來了個不認識的人,就要開始「清倉拍賣」自家小孩的不是。我想,這就是台灣父母不自覺之處,總想以「奚落、跟別人比較」來激發小孩。不過,反正阿公偶爾才來,他並不是主要照顧者,笑笑就好!有趣的是,這本洪蘭的書還是阿公買給媽媽我看的!所以,家長還是會不自覺的用原本的方式,或自己小時候被對待的方式,來處理自己小孩,甚至隔一代的小孩的問題。

我個人從小就是接受那種奚落式教育長大的,說實話我非常不認同。先不要說用這種激將法,並不適用於我;被貼了標籤的我,也很懶的再去改變別人對我的觀感,就好像被貼上壞小孩標籤的小孩,心想:「反正怎麼做大家還是認為我是一個壞小孩,我就壞到底好了…」洪蘭教授說的好,建立小孩自信心,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放大小孩的長處。也許長處不在功課,也許是記憶力特別好,也許是很會舉一反三,也許是很喜歡交朋友,也許是很喜歡照顧別人…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chiuyuanchao 的頭像
    chiuyuanchao

    阿昭的部落格

    chiuyuancha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5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