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9/05/08 建成國中認輔志工培訓進階課程
講師:吳澄波老師


今日主題:行為改變之「消除不良行為」的策略與作法

上次講到的代幣制是在建立期望的好行為,今天則是要消除不良行為,最主要的方法就是「懲罰」。懲罰的目的是在「消除不期待出現的行為」,絕對不是用在建立期待出現的行為。(相信每個家長一定花招百出)種類大致有:身體懲罰(但是現在政府有家庭暴力防治法,規定不准了喔)、斥責(=罵)、罰勞役、隔離、償付代價跟忽視法等。而運用懲罰一定要有原則:要即時、因人而異、執行時態度要一致、像翹翹板一樣:要減少引發不良行為原因、強化引發期待行為的情境、不能用羞辱的態度執行懲罰、法令要明而後行、執行態度要肅穆、氣氛要莊重...

 

老師講到家長最常見的情況,就是看到小孩的成績單時,常常忍不住就罵(=懲罰),忘記「懲罰的目的在消除不期待的行為」,所以小孩拿成績單給家長看被罵,只會演變成:以後再也不拿成績單給家長看,或是塗改分數,或是自己學家長簽名...

 

分析家長看到小孩成績單不理想,其實是家長心裡感到挫折,引發攻擊孩子來宣洩情緒,結果生氣罵他,達到的目的卻不是自己期望的:希望小孩多認真一點唸書,花更多時間在課業上。所以看到孩子成績單,不是罵孩子的時候,反而應該問他是不是在學習上有什麼困難,找出因應解決的對策。如果是唸書時間不夠,就應該正增強或負增強,建立期待的行為(如:每天多讀幾分鐘的書),而且應該是在平常時建立。

 

吳老師還講到,當家長看到小孩成績不理想,有的小孩會說:「全班的人都考這樣...」「都是老師出題出太難...」這樣的反應通常是推卸責任,減輕自責罪惡感,也是所謂的「外在歸因」。這時要引導孩子學習內在歸因,想改進的辦法,如:「可以做些什麼努力,讓下次考試成績進步?」如此也是讓孩子學習負責任的態度。

 

還講到孟母三遷的故事,當家裡從環河市場邊搬到辛亥路二殯附近,再搬到師大附中旁邊,環境改變了,孟子居然還是逃學,為什麼孟母沒有繼續搬家?原來,要先選合適的環境,之後要調整自己來適應環境(=調適),所以孟母是割斷織到一半的布,來告誡孟子不能半途而廢。(原文:昔孟母,擇鄰處。子不學,斷機杼)

 

吳老師還分享一個自己的經驗,個人覺得非常受用而且有道理。話說以前他小孩小時候曾偷媽媽皮包裡的錢(一次偷一百,分二十次偷),去買遊戲王卡,後來他們夫妻知道了這件事之後,吳老師這麼做:


用加大音量(表示不是開玩笑的),降低音調(表示情緒不是激動的)叫孩子來,說:「你偷媽媽的錢去買遊戲王卡,這是不對的行為,如果你要遊戲王卡可以跟爸爸媽媽說,我們會斟酌考慮,你用偷的就是不對的行為,所以現在我要懲罰你,我要打你十下,你自己選擇右手還是左手。」然後孩子伸出右手來打一下。繼續再說:「你偷媽媽的錢去買遊戲王卡,這是不對的行為........我要打你十下,剛才打了一下,還剩九下,你自己選擇要右手還是左手。」然後再打一下,依此類推,打十下講十次,講完打完這些話小孩想忘也忘不掉。打的目的不是要讓他痛,而是要讓他「記得」。(要常常想:「我這樣做,孩子會學到什麼?」)而遊戲王卡的後續也值得參考,打完了那十下之後,跟孩子討論如何處理這「不義之財」,他跟孩子提議:A剪掉毀壞、B擺攤子賣掉,然後把賣得的錢還給媽媽,目的就是要讓孩子知道不屬於自己的東西就是不能擁有(後來他孩子選擇B法)。

 

練習兩句罵人的話,罵要簡潔有力,斥責行為而不是斥責人,更不是撈叨碎念責備說教更不是奚落嘲笑...罵的目的是制止行為,一次斥責一項特定的行為。

 

一,你不可以做....(如:你不可以偷人家東西。)


二,你做了什麼行為是錯的(如:你打人是錯的。)

 

同場加映,今天老師還特別講解了愛情三因論,可以教導孩子分辨七種不同的愛,特別是初嘗愛情滋味,容易被愛沖昏了頭,特別需要好好的分辨一下。

IMG_8687.jpeg

IMG_8691.jpeg

IMG_8692.jpeg

IMG_8694.jpeg

吳老師的分享讓人獲益良多之外,下課時間同學們紛紛把握機會請教個人問題,也算是來上課的福利啊~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chiuyuancha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