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9/04/10 建成國中認輔志工培訓進階課程
主講:吳澄波老師


認輔志工培訓進階課程開課,這學期請到吳澄波老師,今天上課的內容叫做:行為改變技術。


我一直都知道行為背後一定有原因,有因造果,所以常常去探討源頭,但是從沒想過行為本身更是值得研究探討的,今天聽了吳老師深入淺出精闢又易懂的講解,真的覺得茅塞頓開,獲益良多!


行為的產生是「個體」和「環境」(生活情境)交互作用的結果,除了看得出來的外顯行為,當然還有需做「操作定義」測量才可得之內隱行為。行為本身沒有好壞之分,像很堅持的小孩毅力好、耐力也好,擇善固執很好,倘若方向不對就變成:執迷不悟,那就不好了。像很有變動性的的小孩很有創造力、也很有解決事情的能力,可是用錯方向想坑想旁搞不好就變成詐騙高手...所以身為家長需要認識自己的孩子具備哪些行為的特質。


至於如何改變行為,就需要找到正確、有效、適當的方法。今天的一個重點,就是探討行為,不批評行為本身。行為的因果ABC分析法就是在什麼情況下,產生什麼問題行為,帶來行為的後果,通常是滿足愉快會增強此行為;難過痛苦則會削弱。

 

而「行為」(=可觀察可測量可量化)「改變」(=良好行為增進&偏差行為減弱)「技術」(=可行的方法),改變的是...環境。藉由改變環境(生活情境)來改變行為。

 

吳老師舉了他孩子吃營養午餐的例子,讓人印象深刻。他說他兒子小學的時候,曾經因為某日營養午餐菜單上有巧克力蛋糕,而盼了一早上,可是等到午餐時卻發現沒有巧克力蛋糕,因此去找老師問。老師說因為廠商今天更換菜色,所以沒有而是另外一道替代的菜色。拗不過兒子一直追問,只好跟他說營養午餐是某個阿姨負責,叫他去找,但是不一定去找就有巧克力蛋糕(=先打預防針)。非常有持久性(=很堅持)的兒子去找阿姨前,還先回班上呼朋引伴:「誰要巧克力蛋糕的?」找了幾個同學一起去,後來阿姨真的弄了巧克力蛋糕給他們,據說當天是全校唯一七位有吃到巧克力蛋糕的小孩。這件事情還不是聽兒子講,而是在學校日導師告知,回家找兒子確認,兒子表示這又沒什麼好說的。吳老師只好奇為何兒子去找阿姨前先回班上ㄌㄠˋ人?兒子說:「因為我一個人去,她可能不會理我,我找多一點人去,她就比較不會不理我們。」當大家都嘖嘖稱奇覺得這兒子真會想辦法達到自己想要的目的,吳老師又說其實這樣的孩子父母不應該更要擔心嗎?這麼有點子,會不會成為幫派首領?


所以行為本身是沒有是非對錯,看用在什麼地方。

IMG_7324.jpeg

IMG_7323.jpeg

IMG_7321.jpeg

IMG_7329.jpg

IMG_7327.jpg

IMG_7318.jpg

(以上是阿昭腦容量不足的筆記)(看不懂我寫的很正常,來上課比較好)


這次吳老師的課共有六堂(4/104/174/245/085/15 5/29),我覺得非常受用,因此一定要記下來!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chiuyuanchao 的頭像
    chiuyuanchao

    阿昭的部落格

    chiuyuancha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